RSS

担忧——早熟的果子未必甜

  “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”是不少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父母的希望。正因为一些父母心愿过强,于是便有了“教育越超前越好”一说,早期教育进入家庭也随之“演变”成了“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”:2、3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、算术;到了4、5岁,小学语文、数学课本就已经摆在了孩子的面前。结果,孩子本该拥有的快乐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符号、数字和没完没了的兴趣班,是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谆谆教导,是身体素质的急剧下降——这些实际上都是拔苗助长带来的恶果。

  例证一:6岁就出版长篇小说《窦蔻流浪记》的窦蔻成名后,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,不愿与同龄人交往。而媒体与出版社的跟踪,更使他没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。

  例证二:曾被誉为“神童”的东北男孩王思涵,小学三年级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,14岁时以超出分数线60分的优异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,然而入学后成绩却每况愈下,在学校考试中,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“责令退学”。

  例证三:魏永康,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,4岁掌握初中文化,13岁就考入了当地一所大学,17岁前往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,但20岁时却不得不退学,原因是“生活能力太差”。进入北大学习,离开母亲呵护的他竟然连换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独立完成!

  早期教育实际上是适时的教育,它要求家长们要根据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来实施教育。具体来说,儿童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,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不同的。犹如一棵树,何时发枝、何时长叶、何时开花、何时结果,有一定规律;何时翻土、何时施肥、何时浇水、浇多少水,也有一定的要求,盲目超前只会适得其反。

  关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问题,250年前,法国教育家卢梭有过很精辟的论述,他在《爱弥儿》中说:“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。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,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,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,而且很快会腐烂。”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忠告。

[时间:2011-04-07]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