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当前位置 :一起过>生活知识>

曾国藩“八字”养生法

 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,他一生体质本弱,又“心血积亏太过”,却道德、军功、文章三不朽,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。

 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。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、乏力、目蒙,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。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,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,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。道光22年10月,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:“唐先生言,最是‘静’字功夫要紧。若不静,省身也不密,见理也不明,都是浮的。总是要静。又曰:凡人皆有切身之病,刚恶柔恶,各有所偏,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,终身在此处克治。”曾国藩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人,唐镜海这一番教诲,使他生出许多养生的心得来,如他在咸丰11年的日记中写道:“忿、欲二字,圣贤亦有之,特能少忍须臾,便不伤生,可谓名言至论,”他又记道:“养生家之法,莫大于惩忿、窒欲、少食、多动八字。”“惩忿”曾国藩解释说即“所谓少忿怒也。”“窒欲”就是克制情欲。“少食”就是不吃得太饱。“多动”就是增强运动。

  曾国藩是怎样对待这四条的?

  惩忿的目的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。做到泰山崩于侧而脸不变色,心不跳。为了学得这手功夫,他向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。但开始时,曾国藩的静坐并未达到排除杂念,是形静而神未静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静坐之法,养气之方,都只能知,不能行。”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,他就在日记中载:“是日为车夫忿怒两次。”曾国藩要受程朱道学的约束并塑造自己的形象,官场上自然有许许多多刺激他的东西,他能静下来吗?

  这是曾国藩的父训。初进京时,他父亲就写信教他保身三要:“节欲”、“节劳”、“节饮食”。欲又有情欲、贪欲、求知欲等,曾麟书要儿子曾国藩“节欲”,应指的是节制房事。这件事,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并不泛记载。他曾道:“所知在好德,而所私在好色,不能去好色之私,则不能不欺好德之知也。”他又曾记道:“闻色而心艳羡,真禽兽矣。”他觉得房事不节制,愈来愈有损身体。

  孔子曾经说过:“君子食无求。”“少食”就是从这而来的。对于饮食,曾国藩是缺乏科学的饮食方法的。他对满意的席面,日记里总是记“甚丰”,他是以鸡肉鱼的数量来评价的。曾国藩在这方面是不太注意的。以道光20年12月头10天计算,曾国藩在外作客吃饭7次,在家陪客吃饭1次,差不多每天吃一餐客饭,自然是肉食吃得过多。且曾国藩又喜杯中之物,日记中常有作客索酒喝的记载。行军打仗也常应邀吃饭、喝酒。打一胜仗便要喜庆数天。曾国藩对于“少食”的誓言也落实得不甚好。

  对于这一点,曾国藩也是难以做到的。年轻时候,他整日读书,既不劳动,也不锻炼。中了秀才,出门坐轿。入京以后,则是车马代步。由于曾国藩不讲究锻炼,30岁后一直是一副精疲力尽之相,眼蒙、头晕,镇压太平天国指挥作战时,常有“放倒之像”。

  由于曾国藩前期潜心科举,研究学问,后期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,没有也不可能按照他父亲教以的“惩忿、窒欲、少食、多动”去办,他62岁的时候就中风死了,没有达到我国现在人口的平均寿命。

[时间:2010-07-05]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