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古代人如何表示时间

  古人在观察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基础上,还发现大地的万物生长与天空的日月星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,于是产生了时间-空间-人事(农事)相互配五、对应的时令意识,也叫“月令”。

  “月令”强调的是人们要顺应天象和自然,叫做“顺时而动”。

  为了更好地顺时而动,人们又开始划分“四时”为“八节”和“二十四节气”。

  八节:相传黄帝时代的少皞氏“以鸟名官”:玄鸟氏司分(春分、秋分),赵伯氏司至(夏至、冬至),青鸟氏司启(立春、立夏),丹鸟氏司闭(立秋、立冬)。玄鸟是燕子,大抵春分来秋分去;赵伯是伯劳,大抵夏至来冬至去;青鸟是鸧鴳,大抵立春鸣立夏止;丹鸟是鷩雉,大抵立秋来立冬去。

  从战国时代开始,人们就对八节进行了更细密的划分,一年四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。二十四节是重要的自然节点,也便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,为古代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气象服务,成为农事活动的指南。

  春天是主生的季节,天子要禁止人民砍伐森林,倾覆鸟巢,杀害幼虫。

  如果春令、夏令、秋令、冬令没有按照自然的时序来从事,就会发生各种灾害。

  “岁时”是夏、商、周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以及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,是人们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,而“月令”则是岁时概念的人性化、伦理化、社会化。

  “月令”作为古代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律令,也是帝王颁布政令的根本依据,千百年来一直主宰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,造成了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时间意识、行为模式和国家政策。

  与时偕行——《周易》“文言”在解《周易·乾卦》九三爻辞“君子终日乾乾”时说:“终日乾乾,与时偕行”,即君子终日勤勉,与时并进不息之意。《损卦》的《彖传》说:“损益盈虚,与时偕行。”《益卦》的《彖传》说:“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。”人事或损或益,或进或退,都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,符合时机提供的条件。“与时偕行”与现代人的“与时俱进”思想有渊源关系。

  奉天之时——《周易》“文言”: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”

  事与时并——《礼记》:“事与时并,名与功偕。”《礼记注疏》认为,“事与时并”是“为事在其时也”,“尧授舜,舜授禹,汤放桀,武王伐纣,时也”。

  不夺民时——“不夺民时,不蔑民功……国有班事,县有序民。”(《国语·周语(中)》)这里谈到了一个执政理念:不要耽误农时,也不要轻视农事,都城和郊县的农人要轮流休息或服役。

[时间:2008-12-12]
相关文章